当前位置:南征>女生耽美>大秦完美太子> 第 111 章 运势转变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111 章 运势转变(2 / 6)

那就派人严加看管,不许他们接触庶民。

人心不安定就用别的法子安定,不是说他这个仁厚的长公子被寄予厚望吗?那就利用他的名望来安抚庶民。

最后扶苏和父亲联手做了一场戏。

始皇帝还记得当时的场景。

他先提出了要直接将这些方士都腰斩弃市,太子便站出来劝说父亲以德服人,再给他们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。

直接处死太便宜他们,啊不是,太凶残了,会叫庶民不安。不如把他们送去边郡修长城,还能顶替一部分服徭役的庶民,让那些庶民能减少些工作量。

始皇帝于是做出不太高兴的样子,但还是采纳了太子的提议。

消息传出去之后,庶民们知道了太子仁德爱

民,只要秦一世上位他们就能有好日子过。于是大家对生活重新燃起了盼头,也不再想着闹事了。

反贼们则看到了帝王与太子“不和()”,仿佛有了可乘之机。

后续被这个错误消息坑到沟里就是后话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说文解字》一书中曾写过:阬,閬也。閬,门高也。

意思就是说阬()”就是“閬”的意思,而“閬”则指的是高高的门,也可以引申为高墙。

所以《史记》中的“阬之咸阳”应该是关在咸阳的高墙里的意思,即关入咸阳的牢狱之中。搭配后面记载的发配边疆,是一个完整的逻辑。

这与汉朝许多恶意抹黑的记录歪曲成的“坑杀”完全不是一个意思,如果都坑杀了,哪里还能有后面的发配边疆?

坑杀这个说法最初来自西汉初年某部小说类型的作品,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不断借鉴和演变,从一开始的坑杀方士又变成了坑杀儒生。

甚至最初的故事原型,和始皇帝都没什么关系,是其他时代的事情。

好在今生大约是不会再出现大批量处置方士的事情了,也不会再给旁人抹黑始皇的机会。

咸阳的方士们不是因为秦王不信修仙之说干脆都去别处另谋高就了,就是去骊山陵帮忙修建陵墓了。

有太子派的人盯着,哪有方士敢胆大包天地议论君王?

秦王政现在唯一的烦恼就是——没了避世的方法,他要怎么继续瞒天过海。

天天和爱子待在一起,充满了暴露的风险。前世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他不想再提,他希望扶苏一直保持如今心无负担的开怀。

要不,给太子多找点事情转移注意?

不等秦王政想出合适的法子,他倒是先行发现太子好像不再提此事了。似乎那日真的就是心血来潮问了一句,见父亲坦荡就信了这番说辞。

太子不提,秦王政乐得糊弄过去。

只要不提这些,他就没有暴露的可能,太子总不能从别的事上推测到他在这件事上的想法。

射鲛的准备工作在几日后完成,秦王政意气风发地来到了海涯之上。这里已经搭好了弓弩,还有数百将士随时准备协助他射杀大鲛。

扶苏仔细观察过附近,确定海涯很高,大鲛就算撞击崖壁也伤不到父亲,这才放下心来。

秦王政的注意力都放在大鲛上,这鲛比前世那头还大些。想要单纯靠弓弩击杀它,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不过岸边架设的也不仅只有弓弩。

之前他们在楚地时曾留下暗手去制造神迹,以火药的巨响辅助石雕,伪造成神兽雕像横空出世的假象。

如今火药也被带来了琅琊,虽然热武器的研发不是太顺利,但如今拿来稍微用一用还是不成问题的。

这次又不需要携带完整的鲛尸回咸阳,哪怕它被火药炸得坑坑洼洼,也无所谓。

扶苏只在乎父亲会不会累到。

在先秦时期猎鲛还是一件

() 非常罕见的活动,毕竟大家连航海这事都不怎么干。遇到鲛的次数跟遇到“鬼”的次数也差不多了,更别提猎杀对方。

不过古人其实也是懂可持续发展的,秦律里就有明确规定砍伐等行为必须有节制。砍一棵树就要种三棵树这类的规定,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。

打猎也是一样的。

除了因为猛兽伤人,所以古人从来不说虎狼也要维持它们的种群数量以外。别的诸如鸡兔鱼虾这样的动物,都是禁止“竭泽而渔”的。

如今人类的活动还不太能影响海中生物的正常生存,因此哪怕大鲛难得,也没人觉得王上猎鲛有什么不对。

史官一边记载王上的英勇风姿,一边悄悄询问太子,等下大鲛被拖上岸后能不能分他几块鲛肉。

史官说道:

“听闻鲛肉食之与牛肉类似,也有人说它美味异常是仙人才能吃上的,不知是真是假。”

无论是哪一种都很罕见,毕竟耕牛太珍贵了,没人敢随便杀牛吃肉。

扶苏无语地看了他一眼:

“羊肉不够你吃的吗?”

扶苏对这种稀奇古怪的兽肉毫无兴趣,之前父亲猎的熊他就没吃。哪怕熊掌是一道非常珍贵的美食,他也宁愿多吃两口烤羊。

可惜父亲不许他多食,说会上火。

这大鲛猎上来之后除了鲛油会拿去炼油外,别的估计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