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南征>都市言情>唐朝好地主:天子元从> 第681章 梨园孤儿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81章 梨园孤儿(2 / 3)

,就不回来了。

“哎,他这中书侍郎,比你这个宰相都忙。”玉娥无奈。

马周短短数年,就能从落魄书生到如今的中书侍郎,他对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是无比感激,恨不得肝脑涂地相报,所以他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,差点就以衙门为家了。

晚上就住在大姐家,

早上,马周仍没回来,武怀玉也没继续等,吃过早饭后便离去。

他没再去拜访李靖、魏征他们,如今身份,与同是宰相的他们私下往来,已经不太合适。

“阿郎,去哪?”石守信问。

“去城南梨园。”

城南梨园还是秦琼很早送他的,那块梨园挺大,秋天的时候梨子很香甜,送人、售卖都不错,还能做成秋梨膏,甚至春天还能养蜂梨蜜。

后来武怀玉在梨园搞了个酒坊,酿秋梨烧,和梨子果酒,都还是不错的。

眼下梨园的梨子又熟了,

怀玉却不是去摘梨或是看酒,他是去看梨园看孩子。

他在梨园建了个院子,里面收养了许多孤儿。

当武怀玉来到丰收的梨园时,众多孩子正在帮忙采摘梨子,看到他来,都欢喜的上来行礼。

“把马车上的物资卸下来,”怀玉叫来园里的管事,“天凉了,给孩子们准备了秋衣吗,新鞋新袜准备了吗?”

“大管事提前已经拨了钱款下来,我们早就已经采买好了,”

管事如实的汇报着园中情况。

园里的孩子们都比较小,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儿,且多是战争孤儿,武怀玉收养他们,这个梨园相当于是个孤儿院。

孩子们在这里有吃有喝,还有老师教导读书习字。

这里属于是武家的酒坊资助,孩子们在这抚养,识文学算,待到十一二岁时,他们中如果读书成绩好的,可以到更好的学校读书,而如果成绩一般的,则会送到酒坊里做学徒,

在做满三到五年的学徒后,他们可以选择是留在酒坊里做伙计,还是选择出去闯荡,

武家并不强迫他们以后只能成为武家的伙计员工,甚至他们现在的身份,虽是孤儿,但也还是保留了良籍,并非武家的部曲或是奴婢。

“相公真是好人,给了他们

武怀玉看着那些孩子们帮忙卸货,那么充满活力,挺欣慰的。

虽说这个园里百多个孩子,一年开销不少,但武怀玉觉得还是值得的,武家的冰玉堂酒坊,如今规模也挺大,也很赚钱。

让酒坊每年掏一笔钱出来,做几个慈善项目,比如这个梨园孤儿院,再比如还有一个悲田坊等,他觉得很有意义。

既弘扬正能量,其实也是经营好形像,好名声好形像,其实也是广告,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,这个梨园孤儿院,也相当于是一所定向的酒坊技工培训班,

只不过是要从很小开始培养,虽说要培养十年以上,到十一二岁才能进酒坊做学徒,但这些自己培养的孩子,一来忠诚度更高,二来他们从小接触学习文化和相关酿酒类的知识等,加入酒坊后也能更快适应和成长,

一举数得,既做了慈善,也定向培养了所需的工人,甚至这些读过书的孩子,将来还能快速的走上管事的位置,且他们的忠诚度会更高。

这种模式是武怀玉设计的,武家现在的诸多产业,基本上都有自己资助的孤儿院,一边抚养一边提前培养,将来也能成为源源不断的补充力量。

就连各个农庄,也都有收养一些。

这种事情,其实许多贵族门阀也常做,但武家跟他们最大不同,可能就是这些孩子被武家收养,不是做为部曲、奴婢,仍是良人,他们长大后顶多需要为武家做三到五年的学徒,

年满后去留随意,听任自愿。

说实话,这条当初武家不少管事反对,认为就算不说是做为奴婢,也应当是给部曲身份,让他们依附于武家,而不是说可以长大翅膀硬就飞,那样多年抚养培训岂不太不划算。

也有人觉得其实孤儿院,能够给口饭吃给件衣穿,能让他们温饱就很不错了,根本用不着教他们读书识字,毕竟纸墨笔砚都不便宜,请先生也很贵。

万一他们长大了做了三年学徒就走,那血本无归。

可武怀玉还是力排众异,坚持这个计划。

不过孤儿院里教的学问,倒是跟一般的学校是不同的,这里不教什么经史子集,不会要求学生将来能够通经,而是只在经史子集里选一些篇章教导,最主要的其实还是学习算术、画图、书写这些更实际有用的技能。

说到底,武家资助的这些孤儿院,教的都是谋生技能,而不是去考科举当诗人的,

比如千金堂资助的孤儿院,读书学的课本,那都是药材、药方这些为主,

学文,主要是识字书写。算学,主要是为计算计账。

学画,主要是为学测量绘图。

各个孤儿院里还有门必修课,那就是珠算,比起唐人使用的算筹计算,武怀玉早就拿出了算盘和珠算口诀,在武氏各个店铺产业中推广使用,

比起摆弄筹棒计算,珠算效率可是高太多。

这玩意一出,立马淘汰算筹,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