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南征>玄幻魔法>只想搞事业,你竟然想跟我结婚> 第16章 电影开拍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章 电影开拍(1 / 2)

电影要讲的故事很简单,一句话就能概括。

抗战时期,汪伪政权的一名高官被暗杀,鬼子要彻底搜查抗日地下组织,从此就引发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。

《风声》改编自作家麦加的同名作品,有原著在,故事的设定,以及人物设定,主要矛盾情节,基本上都已经完整了。

再改编成剧本,相对而言,就没那么复杂。

不过拍电影和写小说还是有一些不一样,小说里的故事,肯定是按照时间线来发展,可能有顺序着写的,可能有倒叙,甚至可能还有插叙。

但是不管怎么个叙述法,都有一个不变的逻辑链条在,那就是时间排序。

而拍电影的成本,明显要高过写作,所以按照写作的方法来搞,成本肯定就飞了,而且效率也提升不起来。

剧组开支,比较大的成本,就是布景。

所谓布景一词,最早来自于戏剧,讲究的就是個舞台装饰。

表演需要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样貌,用来衬托主要角色和内容。

当然,这是戏剧舞台剧的要求标准。

放到电影里,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。

就电影《风声》而言,场景并没有特别复杂,也没有特别多。

但是每个场景的布置,也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
比如,需要在大连这边拍摄的外景,在电影里出现,可能也不过就短短的十几分钟,甚至还有可能更短。

即便如此,该有的硬件设施,也一点都不能马虎。

电影里的裘庄,在小说里的设定,是一座位于西子湖畔的豪宅,宅子的原主人裘老爷富甲一方,直到被日伪机构占据时,裘庄仍然保留着富丽堂皇的原貌。

就光这个设定,就挺难搞。

而且电影也只是根据原著,选取其中一个部分的内容,进行影视化再创作,也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原著来拍。

实际上,大多数的影视作品,都或多或少在原著上,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。

按照余华老师的说法,只有笨蛋才会忠于原著。

如果电影完全忠于原著的话,那导演岂不就是“摆设”,一个导演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,又何谈创作。

就这样,裘庄就从西湖边上,搬到了山顶。

而且还在隔着悬崖的两个山顶上,分为东西两个部分,中间只有一座石桥连接。

一开始的时候,高群叔也不是没想过,能不能找到这么个地方,直接实景拍摄就好了。

可是堪景导演跑了国内小半个山头,根本就没找到合适的地方。

没办法,干脆就找个悬崖,自己搭一个好了。

不过高群叔没有“吟诗小达人”的魄力,拍个电影,就得建座城池,只能搭出一个大概的模型。

用完之后,可能就要拆掉。

所以拍电影这事儿,基本不可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拍,得就着场景,尽量把在一个场景内需要拍摄的部分,集中起来,一次性全都拍了,然后再换下一个场景。

既可以提高效率,又可以节省成本。

大连这边,基本上都是室外戏,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。

第一就是一开始,五个人被押解进裘庄的时候,需要拍出全景的镜头,以及穿过悬崖之间桥梁的镜头。

另一部分就是电影发展到了中期,白小年已经死了,在室外海边的露台上,举办宴会的一个场景。

加起来剧组也没有多少镜头要拍,而蒋博更是只有一两句台词,就是介绍一下发生地的信息。

不过就这,对于蒋博而言,基本上没啥难度。

搞摄影出身,蒋博天生对镜头很敏感,不过敏感不是镜头感,而是对于在镜头里,看到的画面比较敏感。

要是把人眼看到的景色视为全景的话,那么通过镜头裁切记录之后,展现在屏幕上的内容,可以视为取景框从全景画面中,裁切出来的部分。

对于一般人而言,即便是举着相机,举着摄像机,都很难把握画幅,但蒋博有这方面的天分,根本不需要借助机器,就已经可以在脑子里,预览拍摄之后的画面。

属于人机合一了。

拍完一条之后,导演看回放,演员都带着妆,下场休息准备。

蒋博穿的是一套西装。

作为司令的侍从官,其实也就是小秘,白小年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。

就跟靠脸吃饭的人一样,得保养好自己的脸蛋,不能轻易贬值了。

有一说一,西装革履,以及制服什么的,确实是加分项。

休息的时候,周讯笑着把胳膊搭在蒋博的肩膀上,颇有调戏的意味。

“小帅哥,没想到你穿上这套西装,还真有点民国风流才子的味道。”

“讯姐说笑了,要是说帅的话,还得是小明哥的那身军装,那是真帅。”

在男女关系里,男性并不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,也有被占便宜的可能。

目前蒋博就处于这种状态。

也说不上占不占便宜,主要得看是谁干的这事儿。

要是周讯这样的美女,那可以说是调戏,但要是某些坦克富婆,那就还是算了。

又不是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